第二十章 不解(1 / 2)

不解

离开临安书院藏书楼的时候安小薇又进去了一次。</p>

她戴上了面巾,轻手轻脚的进了一楼。</p>

她站在远处默默的看着陈小富看书。</p>

此间安宁。</p>

她心安然。</p>

她确信陈小富是识字的,因为陈小富会在某处停下,取一本书,很是认真的看上片刻。</p>

一个不识几个字的人断然是无法看书的,也或者说是无法如此静心的看书的。</p>

至于那首《渔家傲、秋思》……</p>

已从激动中平复下来的安小薇理性的去想了想,这首词应该是他的爷爷陈临渊所做的。</p>

这首词写的太好!</p>

过于完美。</p>

反倒是他做不出来的。</p>

这首词立意太高意境太美,以安小薇对词的理解,这首词的水准当可进入文峰楼的,这首词尚未出现,当是陈临渊陈老太爷回到花溪别院才做的。</p>

他能记住这已很不错了。</p>

再有梁靖茹所讲的他在广场上面对梅长雨的时候的那番表现——</p>

梁靖茹说他是牙尖嘴利,可安小薇却不这样认为。</p>

她认为这说明他根本就不懦弱,面对梅长雨的羞辱时他能迅速的反击,并能用那藏头去尾的对联骂回去。</p>

直到打过去。</p>

这便是血性,一个男人可以无才,但必须得有血性。</p>

这已经比离开帝京时候所想好很多很多了,自己又何必再求太多。</p>

安小薇没有失望。</p>

她悄然退出,与梁靖茹向雅舍而去。</p>

……</p>

……</p>

雅舍那边很热闹。</p>

徐子州徐老大儒一行已来到了那一排雅舍前,在**举李老院正的安排之下,这些舟车劳顿的齐国学子们各自住下。</p>

徐子州徐老大儒的房舍与安小薇梁靖茹的房舍相邻。</p>

此刻,徐子州与临安学政黄大人、李老院正还有江老夫子四人正坐在这房舍外的凉亭里。</p>

江老夫子煮茶。</p>

黄学政李老院正与徐子州一番寒暄。</p>

这样的寒暄没啥营养,都是些礼节上的东西。</p>

寒暄之后黄学政便提起了本次交流的议题——</p>

“临安书院的学子们的学问肯定是无法与老大人的这些门生相比的,但临安书院的学子们听说老大人带十二弟子前来却跃跃欲试。”</p>

“这便是少年。”</p>

“本官理解他们的心情,就算是受到一些打击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p>

“不知老大人能在临安停留多久,本官的想法是这样的,”</p>

接过江老夫子递过来的茶盏,黄学政看着徐老大儒又道:</p>

“临安书院也出十二学子,按照书山文会的规矩来命题,比试三场,对联、诗词、骈文,不知老大人意下如何?”</p>

徐老大儒呷了一口茶,微微一笑:“也好,但贵院不需要限制于只出十二学子。”</p>

“老夫可不是托大认为老夫那十二个弟子无人能敌,老夫的意思是,这来访一次颇不容易,贵院有学子三千,让大家都能踊跃参与。”</p>

“咱们这也算不上真正的比斗,算是……上的交流吧,重在参与,重在参与。”</p>

黄学政一听看向了李老院正。</p>

李老院正沉吟数息点了点头:“也好,这样能激发更多学子的斗志,对他们能更勤勉于未来的学业大有裨益。”</p>

“那便由徐老大人命题,最终评阅……还是需要评阅的,总得让他们明白彼此间的差距,便由我们四人共同评阅,如何?”</p>

徐老夫子没有推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