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奉天殿前老朱赞三杨(1 / 2)

奉天殿前老朱赞三杨

奉天殿前的汉白玉广场,气氛绷得如同拉满的弓弦。方才张太皇太后拒帘的余威尚在,群臣心头还萦绕着“万世母仪”的震撼与对“内阁之制”的懵懂好奇。可这份肃穆,瞬间被天幕上重新凝聚的金色字核击得粉碎!</p>

“内阁制度”四个大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了朱元璋的眼球上!</p>

“来了!”朱元璋心头狂跳,几乎要从龙椅上弹起来!</p>

靖难片段里那惊鸿一瞥的“内阁”二字,像根刺一样扎在他心里!废丞相,收相权,他朱元璋做得够绝!可随之而来的,是如山如海的奏章,是熬干灯油的深夜,是累得手腕发抖也批不完的军国要务!</p>

他做梦都想找到一种法子,既能有人替他分担这海量工作,又不会养出奏……</p>

“参预机务!备顾问!协理章奏!”朱元璋心中默念,眼中精光爆射!好!分担了!分担了皇帝的具体事务!他呼吸陡然急促。</p>

紧接着,最关键的一句来了:</p>

此七人,秩不过五品,位卑而权重,无宰相之名,却有参赞之实……</p>

秩不过五品?!</p>

位卑权重?!</p>

无宰相之名,有参赞之实?!</p>

朱元璋脑子里“轰”的一声,仿佛有惊雷炸响!他猛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也浑然不觉!</p>

就是这个!这就是他苦寻多年的那把钥匙!位卑,意味着根基浅薄,依赖皇权而生!权重,意味着能实实在在替他干活!“无宰相之名”,名分上就断了权臣之路!“有参赞之实”,活儿一点没少干!</p>

“妙!妙绝!老四!你这兔崽子……干得漂亮!”朱元璋心中狂吼,激动得差点从龙椅上站起来。</p>

他死死盯着那几行字,恨不得把它们生吞下去,刻进自己的骨头缝里!困扰他多年的噩梦,似乎在这一刻,被这未来的制度撕开了一道透亮的光!</p>

阶下,一个翰林因为太过激动和紧张,手腕一抖,“啪嗒”,饱蘸浓墨的笔尖狠狠杵在纸上,洇开一大团刺眼的墨污,正好盖住了“位卑”两个字。</p>

“啊!”那翰林吓得魂飞魄散,脸色瞬间惨白如纸,手抖得更厉害了。</p>

“废物!”朱元璋眼尖,厉声呵斥,声如炸雷,“换纸!重写!再出错,朕先剐了你!”那翰林浑身一哆嗦,差点瘫软在地,手忙脚乱地扯过新纸,眼泪都快下来了。</p>

天幕的字迹还在流淌,讲述着仁宗、宣宗如何将内阁权力细化、制度化,尤其是那“票拟”与“批红”的流程。</p>

朱元璋听得如痴如醉,手指在扶手上划动得更快,模拟着那权力的流转。他眼中燃烧着熊熊火焰,那是求知若渴的火焰,是看到完美解决方案的极度兴奋!</p>

这内阁,简直是为他朱元璋量身定做的续命仙丹!他必须得到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奉天殿前,只闻笔尖刮过纸面的沙沙声,和洪武皇帝那如同拉风箱般粗重而急切的呼吸。此刻的他,不是什么天子,只是一个贪婪地、不顾一切地扑向未来智慧结晶的——学生。</p>

天幕的金光如同聚光灯,稳稳地打在三个名字上——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二字,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砸得奉天殿前一片寂静。连那些埋头狂记的翰林们,此刻也忍不住稍稍抬起了头,屏息凝神,望向那被天幕隆重推出的“内阁柱石”。</p>

杨士奇(杨寓),布衣起家,以才学惊世!</p>

天幕的声音带着一种讲述传奇的韵律。</p>

画面流转:一个清癯的身影,在简陋的书斋中挑灯夜读,眼神坚毅;转眼间,又见他立于肃穆的朝堂之上,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书,从容调度。</p>

永乐北征,天子剑指漠北,太子留守监国。杨士奇总揽后方,调粮秣,稳民心,抚百官。太宗远征万里而无后顾之忧,士奇之功,居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