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廷杖必须往死了打!(1 / 2)

廷杖必须往死了打!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广场,空气仿佛凝固了。</p>

巨大的天幕悬在半空,像一只冷漠的天眼,将未来嘉靖朝的狂风骤雨,硬生生塞进洪武君臣的视野里。</p>

“大礼议”这出戏,还没唱完!</p>

天幕画面猛地切换,时间标注清晰得刺眼:</p>

大明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紫禁城,文华殿外,刚散早朝。</p>

年轻的嘉靖皇帝朱厚熜,那份关于“十四日上册文、祭告天地祖宗”的诏谕,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狠狠砸进了刚下朝的文官堆里。</p>

“轰——!”</p>

整个画面都仿佛被这无形的冲击波震得晃了晃。散朝的官员们像炸了窝的马蜂,瞬间聚拢又散开,人人脸上写满了惊愕、愤怒和难以置信。</p>

交头接耳的声音汇成一片嗡嗡的低沉雷鸣。</p>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绯袍(吏部侍郎)的官员越众而出,正是何孟春!</p>

他脸色涨红,声音洪亮得穿透了天幕的隔阂,清晰地传到洪武君臣耳中:</p>

“诸位同僚!莫慌!莫惧!想想宪宗爷朝旧事!”</p>

他手臂用力一挥,指向文华门方向,仿佛那里还残留着几十年前的影子,</p>

“当年百官在文华门前哭请,争慈懿皇太后(孝庄钱皇后)下葬礼节!宪宗爷圣明,最终听从了百官之请!此乃我大明煌煌旧例,祖宗成法可依啊!”</p>

何孟春的话像一瓢热油浇在了火堆上。群情更加激愤。</p>

“对!有先例!”</p>

“祖宗之法不可废!”</p>

“吾辈当效仿先贤!”</p>

喊声未落,又一个年轻的身影挤到了最前面。</p>

此人面如冠玉,身着翰林青袍,正是当朝状元,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p>

他年轻气盛,眼神锐利得如同淬火的刀子,声音比何孟春更加激昂,带着一种玉石俱焚的决绝:</p>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所为何来?忠义气节耳!今日,便是吾辈持守大义、以身殉道之时!岂可因畏死而屈膝?!”</p>

“一百五十年?!”</p>

这五个字像五道惊雷,狠狠劈在洪武朝奉天殿前的广场上!</p>

刚才还屏息凝神看“未来戏”的洪武君臣,瞬间炸开了锅!</p>

“一百五十年?!”一个胡子花白的老臣掰着手指头,声音都在抖,“从…从咱洪武爷开国算起?那…那岂不是…一百五十年后?!”</p>

“老天爷!一百五十年后的大明朝?!”旁边的官员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咱们…咱们这些人,骨头渣子都烂没了!”</p>

“杨家!杨家父子!杨廷和是首辅,他儿子是状元!这…这父子相继,把持朝堂啊!”有人惊恐地低呼。</p>

“何止把持朝堂!你看那杨慎说的,‘养士一百五十年’、‘以身殉道’!这是要聚众胁迫君王啊!”另一位官员脸色煞白,仿佛看到了某种可怕的预兆。</p>

而龙椅之上的朱元璋,脸色阴沉得能滴下水来。</p>

他的目光像两把冰冷的铁钳,死死钳住了天幕上那个叫“杨慎”的年轻人,尤其是“杨廷和之子、状元”这几个字,在他脑中反复碾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p>

“世家!门阀!”朱元璋的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冰冷刺骨的字眼,胸腔里一股邪火“腾”地烧了起来。</p>

东汉那些累世公卿、尾大不掉的世家大族是怎么架空皇权的?</p>

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又是怎么篡了前朝江山的?</p>

一幕幕历史惨剧在他眼前飞速闪过,最终定格在天幕上杨慎那张年轻而激愤的脸上。</p>

“此子!此子断不可留!”</p>

一股浓烈的杀意在朱元璋心中翻腾,</p>

“要么,现在就找个由头,把他从根子上掐死!</p>

要么…让他一辈子当个白身,永不得踏入仕途半步!</p>

否则,今日他敢煽动哭门逼宫,明日他杨家就敢学那前朝旧事,把咱老朱家的江山给换了姓!”</p>

他搭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出青白色。</p>

朱元璋猛地抬头,死死盯着天幕里那个年轻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眼神近乎狰狞,心底无声地咆哮:</p>

“后生!看到了吗?这帮人蹬鼻子上脸了!给咱硬起来!</p>

拿出你皇帝的手段来!让他们知道知道,这天下,到底是谁说了算!</p>

咱老朱家的龙椅,不是靠哭就能哭塌的!打!给咱狠狠地打!”</p>

仿佛回应着洪武大帝心中的怒吼,天幕画面紧随那群被彻底点燃的文官:</p>

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人冲到了金水桥南,张开双臂,像拦路的礁石,死死堵住了散朝官员的去路,高声疾呼:“不能走!此事关乎国本,关乎祖宗礼法!”</p>

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这几位大佬级人物,也彻底撕下了顾忌,振臂高呼:“诸君!随我等去左顺门,叩请圣天子收回成命!以正视听!”</p>

“同去!”“叩阙!”“正礼法!”呼喝声此起彼伏。</p>

画面急速拉升,只见黑压压一片穿着各色官袍的身影,如同被驱赶的蚁群,又如同决堤的洪水,涌向左顺门!</p>

两百多位朝廷命官,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臣,下至刚刚入朝的年轻官员,在左顺门前齐刷刷跪倒一片!</p>

哭喊声、哀求声、慷慨激昂的陈词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冲击着厚重的宫门,也冲击着洪武朝每一个观者的心神。</p>

左顺门事件,这嘉靖朝大礼议中最为激烈的一幕,在天幕上轰然上演!</p>

而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前,空气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扇紧闭的宫门和门外黑压压的人群上,等待着年轻皇帝的回应……</p>

天幕画面牢牢锁定在文华殿内外,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