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
台下司马延年等大臣闻言,纷纷劝谏。</p>
“陛下!江北士卒十万,朝廷负担沉重,再让江北增兵的话,只怕梁萧会拥兵自重,将来难免危及京城!”</p>
武帝目光如炬,冷眼扫过台下群臣。</p>
“今年江南各地骚乱不断,若非梁爱卿为朕接收三十万流民,驱逐匈奴,收复失地,安定人心,只怕此刻京城危矣,所需的兵力和财力又岂是为江北增兵数万人可比!”</p>
“更何况,徐州危机四伏,始终离不开朕的支持,朕何须担心梁萧拥兵自重?”</p>
“江南各地也存在不少有心参军的壮士,朕只是让他们去徐州吃皇粮而已,又不是让户部拨款增援,你们在急什么?朕意已决,不必多言!”</p>
面对名正言顺的武帝,群臣也无可奈何。</p>
他们也深知目前情况,江北有梁萧和秦家,豫章有云家,可以戍边也可以勤王,两地又接连大获全胜,让如今的武帝底气十足,至少也不必担心再像以前那般,被门阀架空。</p>
他们更明白武帝号召江南各地壮士去江北参军的意图。</p>
一旦各地叛乱,或者军阀拥兵自重,这些可都是他们能拉走的壮丁。</p>
与其让这些人成为将来威胁皇权的隐患,还不如把他们转移到徐州去巩固国防。</p>
只要西秦啃不动徐州,武朝江山便可保无虞,而如今的徐州已初显固若金汤之势。</p>
如今的武帝似乎已有进取之意。</p>
朝会又是不欢而散。</p>
太子梁杋跑来御书房,向武帝抗议。</p>
“父皇何苦栽培梁萧,坐视他成为军阀之势!这些世家大臣忠心耿耿,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应该让他们掌管徐州各地,统领军队,可保江山无虞!”</p>
武帝只是冷漠地瞥了梁杋一眼,“所以,百年国耻和历代君王重用门阀士族都没有关系?朕如此费尽心思,是为了谁?”</p>
梁杋一时语塞,不敢回应。</p>
百年之前,门阀猖獗,党争不断,朝野动荡,其后诸王叛乱,国家陷入前所未有之动乱,天子蒙尘。还是忠武侯府、云家、秦家等忠君报国之家稳定局势,及时渡江救驾,并支持天子迁都江南,才勉强保住这半壁江山。</p>
可惜,最终朝野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这群门阀和笔杆子手里,以春秋笔法隐匿诸将功绩,甚至偷梁换柱,让各大门阀冒领这些将门世家的功劳。</p>
这些将门世家的威慑,也让昔日党争的门阀逐渐和解,甚至抱团联姻,进一步加强了抗衡皇权的力量。</p>
毫无疑问,他的父皇是有心改变格局,制衡文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掌大权。</p>
梁杋并不认可这种做法,在他看来,自己的父皇是没有可能如愿的。</p>
紧随二皇子梁栻之后,太子梁杋也派出心腹,向各大门阀通风报信,以证明自己支持门阀的立场。</p>
诏令又从京城发出,传向全国各地。</p>
京城又动员江边各郡县,往广陵郡运送粮食和流民,借此削弱江南可能反叛的力量。</p>
这一天,梁萧陪钟离晚雪和凝烟去了陆家大院,拜访神医云子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