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徐光启谨奏:”</p>
“臣观天象有异,岁星犯斗,北地霜气南侵,恐有百年未遇之寒灾将至,昔嘉靖二十八年京师严寒,粥厂救民十万;万历间河南大雪,麦苗尽毁而饥民食土,今若不及早绸缪,恐蹈覆辙。”</p>
.......</p>
“请仿效钦天监旧制,于九座重镇及江南要冲设二十八处测候所,每所置圭表、量雪尺、风旗诸器.......”</p>
“令各州县访求老农,辑录防冻谚语,纂为《御寒警世录》,颁行里甲鸣锣传诵.....”</p>
......</p>
他这一份策论洋洋洒洒上万字,里面其实大多数都和赵鸿他们分发下去的方案重复,但也有一部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的。</p>
就比如这测候所,对整个夏国领主世界的气候做出记录和预警,相当于天气预报的作用。</p>
这一点在他们的方案里面就没有写到。</p>
不过对于对于这一份策论赵鸿已经有了心理预期,因为他在听见徐光启的名字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p>
别看徐光启只是二流末尾的人才,但是他却也是特殊人才。</p>
这位可是大明崇祯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同时也是一名气候学者!</p>
他在在28个府设立雨雪观测站,绘制了一份“寒潮南下路径图”,而这份“寒潮南下路径图”,与后世科学观测手段制作的寒潮模型居然高度吻合!</p>
他还建立了夏国历史上首个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官方小组,是夏国系统性防灾体系的奠基人。</p>
他对于寒潮有很深的研究,不管是在耐寒作物推广还是抗寒物资利用上都有不错的成就。</p>
如果没有这场寒潮,他单论城池治理功绩之类的,甚至只有三流人才的水平,但如果放在治理寒潮上面,他则是妥妥的一流上层人才!</p>
赵鸿将手中的策论放下,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不管什么样的灾害,他们夏国还真都有擅长的人才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