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士农工商(2 / 2)

尤其是看到如今的黛玉,活得多姿多彩,游刃有余,宝钗更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看着黛玉创办幽兰堂,治病救人,赢得一片喝彩,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无不交口称赞,甚至奉为神明。

还成立了玉绣坊,教无数姑娘媳妇学会双面绣,可以说日进斗金,多少豪门贵妇贵女,都以拥有一幅双面绣为荣。

黛玉还嫁给了北静王,如今更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娘娘,金尊玉贵。

她,已经活成了自己高不可攀的模样。

联想到当年的自己,连给公主做伴读的机会都没有。

这强烈的反差,令宝钗内心酸楚,苦不堪言。

宝钗十分清楚,当年的自己,根本没有退路,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嫁给宝玉。

因为京城整个豪门圈都看不上自己,寄居贾府多年,没有任何豪门来向自己提亲。

在豪门贵族的世界里,婚姻从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家族间的强强联合。

娶进门的少奶奶,那可是要立刻代表家族出面应酬各种复杂事的,他们要的是一个进门就能无缝对接家族社交的女主人。

豪门中的利益千丝万缕,各方面的应酬更是千头万绪,不是在这个圈子里土生土长的小姐,根本就难以真正融入贵族生活的核心圈子。

而薛宝钗恰恰就是这样一个融不进贵族圈子的典型代表。

因为薛宝钗深知,荣国府中的姑娘们,除了自己之外,都是真正的贵族少女。

三春自不用说,自幼出生在贾府,史湘云是史侯家的千金小姐,黛玉身份更是尊贵,父亲既是老牌勋贵,又是清流中的探花郎。

得太上皇信任,母亲家里更是一门两国公府鼎盛时期的千金小姐。

薛宝钗虽说名义上来自四大家族,但薛家在四大家族中已然衰败,还是商户出身,士农工商,排在末尾。

即使薛宝钗容貌秀丽,文采出众,依然被贵族圈排除在外。

荣国府之所以接纳薛宝钗,唯一的原因不过是她是王夫人的外甥。

有着这层亲戚关系,才勉强在荣国府小姐妹的交际圈里有了一定地位。

说白了,荣国府的其他姑娘们都有资格在京都的贵族少女圈里混得风生水起,薛宝钗却连张入场券都没有。

有一次,刘姥姥进入大观园,贾母带着众人走进薛宝钗的后院,只见屋里像雪洞一般。

其实并不是宝钗真的喜欢简单朴素,而是薛家真的没有多余的银子去维持这些没用的排场。

贾母一眼看透,却并不说破,她是真正理解富贵,浑身透着贵气的人,长期处于高位,这一生的经历就有着极高的境界。

养成一种对美好事物敏锐的鉴赏力和处事不惊的从容心态。

贾母欣赏的是黛玉和探春那种饱读诗书、风流倜傥的情调,那种从小在钟鸣鼎食的生活中浸润出来的自信。

而宝钗过于素静的布置,恰恰暴露了她不具备公侯世家应有的眼界。

贾母毒辣的眼光,一眼看出宝钗的不足之处。

要是薛宝钗入住豪门,像在蘅芜院那样把整个府邸都布置得简单素净,毫无生气,那可就不是所谓的‘洗尽铅华’,而是完全不合豪门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