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璇玑悬斡,晦魄环照(1 / 2)

第119章 璇玑悬斡,晦魄环照

上一讲“年矢每催,曦晖朗曜”我们讲的是太阳的光辉就像车轮一样循环往复,照耀着大地上的万事万物,而光阴就在这循环往复中,象离弦的箭矢一样向前飞速流逝。今天我们接下来讲的“璇玑悬斡,晦魄环照”又是什么呢?其实这两句和前面的两句是对仗的。“年矢每催”是动态描写光阴的,而“璇玑悬斡”相对就是静态的了;“曦晖朗曜”写的是白天太阳的光辉普照,万古不变;“晦魄环照”写的却是月亮的圆缺变化,循环往复。

“璇”,其篆文时期异体字为“璿”,形声字,最早见于篆文时期。篆文的 “璇” 写作 “璿”,左边是 “玉” 字旁”,表示与玉有关,而右边是 “睿”; 有聪明、睿智的意思,在这里可能是取其音或有某种表意关联,整体表示一种美玉。《说文解字》:“璿(璇,读作xuán可能和后期的璇字读音相关),美玉也。从玉,睿声(旋声,笔者认为可能和后期字形有关,而非但是本音)。《春秋传》曰:‘璿弁玉缨’。??,古文璿。叡(rui),籀文璿。”其本义是美玉。而后续的“璇”的右部为旋,表声兼表义,有旋转的意思,表示美玉富光泽令人目眩,综合下来还是美玉的意思。由美玉的本义引申开来,用来比喻美好、珍贵的东西。由于美玉具有光泽、华丽的特点,“璇” 字也常用来形容事物具有光彩照人、华丽的特质。

“璇”还指北斗七星中的天璇星,为北斗七星从斗柄到末尾的第二颗星。

“玑”,其繁体字为“玑”,最早见于篆文。篆文的 “玑” 写作 “玑”,左边是 “玉” 字旁,表示与玉有关;右边是 “几”,在这里既表音又表意,有细微、精妙等含义,或者是有略微不好的意思;综合下来,表达的是玉的一种,古人给的定义是不圆的珠子。《说文解字》:“玑,珠不圜也。从玉几声。”

“玑”同“璇”一样指北斗七星中的天玑星,为北斗七星从斗柄到末尾的第三颗星。

“璇玑”虽然在古代都是玉石的意思,但其还有一个意思——便是代指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之一,因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又称作瑶光)七颗星组成,古代也分别称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

我们在前面的“辰宿列张”中讲过,中国古代把恒星天空划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北斗七星是属于紫微垣的一个星官。据《晋书·天文志》记载:“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这赋予了每颗星不同的含义。

而且北斗七星也随着季节旋转。《鹖冠子》记载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意思是说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午夜,北斗七星的斗柄会分别指向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这个现象就是地球公转所导致的。

“悬”,其繁体字为“悬”,会意字,最早见于金文,但各时期其字形的变化较大。在金文中,其字形左边是一棵树的形状,右边看上去好像有一条绳索吊着一个人的头,圆睁的眼睛清晰可见;挂在树上的意思非常明显,这个字是“县”——“县”的本字,读作xiàn或xuán。而在小篆文中,左边变成了倒着的“首”的字形头,左下方指的是下垂的头发;右边为“系”,表示的是吊的意思。到了楷书中,其字形下边增加了一个“心”,变成了“悬”意思。增加了这种吊挂的情景让人担心的意味,有提心吊胆的意思。《说文解字》:“县,系也。从系持。”综合字形的变化,其本义是悬挂、吊挂的意思。

由物体悬挂在空中,与地面有一定距离,引申出距离远、差别大的意思。例如 “悬殊” 一词,形容双方在力量、水平等方面差距很大。由于悬挂的物体似乎没有直接的依托,是在空中的,所以又引申出凭空、无根据的意思,如 “悬念”“悬断”,表示没有根据的想象和判断。因为悬挂时有绳子相连,由此引申出系连,关联的意思。《管子》:“吏者,民之所悬命也。”因为该字形加了“心”,与心相关;表示让人心里有所牵挂的意思,所以 “悬” 又引申出挂念、惦记的意思。:物体悬挂着可能会有掉落的风险,由此引申出危险的含义,如 “悬崖”,表示地势高耸、危险的地方;“悬乎” 则表示事情危险、不保险。

“斡”,形声字,最早出现于金文。在金文中,其字形左边为 “倝” (gàn),右边为“斗”;“倝”为“干(干)”的简写,表达的是物体的主要部分,指主干的意思;“斗” 在古代是一种像勺子的器具,有柄,可用来舀取东西;综合二者,其表达的意思是握住斗柄旋转的意思,可能是为了舀取东西。故此,本义为围绕着某个中心旋转的意思。《说文解字》: “斡”,蠡柄也。从斗,雚声。杨雄、杜林说皆以为车轮斡也。”这里讲的其意为勺把的意思。

因为旋转有使事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意味,所以 “斡” 引申出周旋、调解的意思。如 “斡旋” 一词,指在不同的人或势力之间进行协调、沟通,以解决问题或达成某种目的,就像通过旋转、转动使不同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样。在古代,一些重要的事务或机构的运转如同车轮的转轴一样,起着关键的带动和掌控作用,所以 “斡” 又引申出掌管、管理的意思。《汉书·食货志下》:“尽代(孔)仅斡天下盐铁。”从旋转、运转的本义出发,还可以引申出运作、经营的意思。

“璇玑悬斡”讲的是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夜空中按照季节的更替往复旋转。“璇玑”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的勺柄总是围绕着北极星转的,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不停地转动,就代表了一年四季不断地推移交替。我们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夜晚,深邃而广袤的天空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铺展在天地之间,而那闪烁着璀璨光芒的北斗七星,则宛如宝石一般高悬于北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交替变换,北斗七星以一种神秘而又规律的方式周而复始地旋转着。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白昼黑夜,北斗七星始终坚定不移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从未停歇过它们的舞步。

“晦”,,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战国文字和小篆以后的文字有很大的区别。战国文字字形或从日,母声,为“母(或毋)”上“日”下的上下结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母”与“毋”同字,表示的是没有的意思,这里可能延续了金文的字形;故此,其最初表达的应该是没有日光的、黑暗的意思。到了小篆时期,则变成了从日每声,字形为左右结构,但其本义未变,表示太阳被遮蔽、光线不明的状态,也就是夜晚或阴天等天色昏暗的情况。

《说文解字》:“晦,月尽也。从日每声。”《说文解字注》:“‘月尽也。’朔者,月一日始苏;望者,月满,与日相望似朝君。字皆从月,月尽之字独从日者,明月尽而日如故也。日如故则月尽而不尽也。引伸为凡光尽之偁(chēng,同称),僖十五年《春秋经》:晦,震夷伯之庙。《公羊》曰:晦,昼冥也。《谷梁》曰:晦,冥也。杜注《左》云:与凡书晦同。《尔雅》曰:霿谓之晦。”因此,其本义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夜晚看不到月亮,天色黑暗。《论衡·四讳》:“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注解里也把昏暗作为“晦”的解释之一。《汉书·高帝纪》:“是时雷电晦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