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喜迁莺(1 / 2)

大宋河山 品涩居士 1706 字 3天前

自仁宗朝始,殿试释谒后,部分新进士由直接授官改成“守选”,通常要守“五选”,即登第释褐后再等待一年三个月才能赴吏部铨选注官。

今科却是有所不同。到得九月份,在京中“守选”的进士已是百不存一。仅半年时间,便为绝大多数新科进士选了官,可见吏部是下了大功夫的。当然,皇帝的态度才是决定性因素。

原本,授官选官是吏部职责所在。僧多粥少,数百名新科进士想要全部安排妥当的确不易,这也是为何会守“五选”的客观原因所在。但像王棣这样的初选、再选分别之大也是实无先例的。正七品的实授职官哪,起点之高令人咋舌,显然是要大用的。

附郭之县便附郭之县呗,又有甚底打紧的。让王棣振奋的是,宗泽“恰好”也被授了元城县尉,想想有个候补民族英雄成为属官,够刺激的。

《宋史》:“建隆元年,令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掌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平决狱讼,有德泽禁令,则宣布于治境。凡户口、赋役、钱谷、振济、给纳之事皆掌之,以时造户版及催理二税。”

宋朝初期的县级主官叫做“判县事”,后来才改为“知县”或者“县令”,这两者其实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像是比较重要的县,或者是辖区比较大,人口比较多的县,一般都由京朝官、幕职官来担任,也称为“知县事”,而比较偏远或者比较小,人口也少的县,则由品阶比较低的文官来担任,这种叫做“县令”。

《宋史》:掌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平决狱讼,有德泽禁令,则宣布于治境。凡户口、赋役、钱谷、振济、给纳之事皆掌之,以时造户版及催理二税……若京、朝、幕官则为知县事,有戍兵则兼兵马都监或监押。

通常,一县衙署除了主官知县外,还有县丞、主簿、县尉、教谕等属官。

《宋史》:“开宝三年,诏诸县千户以上置令、簿、尉;四百户以上置令、尉,令知主簿事;四百户以下置簿、尉,以主簿兼知县事。”

这里说的比较清楚,千户以上的县,县令,主簿,县尉都具备,四百户以上的只有县令和县尉,主簿的事情由县令兼任;而四百户以下的小县索性就连知县都不设置了,反而是由主簿来兼任。

元城是府治所在地,辖下民所数千户,元城县衙自是属官皆具。

这其中,县尉有所不同,除了此职的几个官职基本都是文官来担任,这也是宋朝官制的一大特点——重文抑武,文官担当武将,但是这个县尉一般就是武人来担任了。

《宋史》:“建隆三年,每县置尉一员,在主簿之下,奉赐并同。至和二年符两县各增置一员,掌阅习弓手,稽奸禁暴。凡县不置簿,则尉兼之。”

县尉的工作比较好理解,就是负责一个县的治安和防护工作,类似于如今一个县的警察系统的主官,嗯,相当于后世的“公安局长”及“人武部长”,而且还负责士兵的训练。

另外,唐时县尉员额品秩各因县之级别而异,少至一人,多者六人,阶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不等。通常为进士入仕者初任之官,京畿县尉尤为显重,入朝可授郎官、御史等职。宋朝自太祖建隆三年始置,统辖弓手,维持治安。元丰改制,定为从九品。

宗泽以文官领了武将之职,这也是破了惯例。

王棣却晓得,这是大、小苏从中使了力之故。

他在苏轼、苏辙面前提了两次宗泽,后又领着后者去拜会过二苏,提携器重之意尽在其中。二苏当面言语考较过宗泽,皆是认同王棣眼光之犀利,自也愿意让这么个堪用之才辅佐妹夫。

县尉算是最末等的官员,再往下便是不入流的吏员了,以二苏的能量运作此事自无难度。

另外,关于王棣的授官也是一波三折。据苏轼言,初选时,官家尝言“贵为天子门生便该好生磨砺方可成才”。这“磨砺”一词用的很是微妙,实乃内有玄机,恐怕皇帝是不满的。也对,贵为状元,却授了“签书雄武军节度判官”这么一个云山雾罩的差遣官,这不明摆着打皇帝的脸么?

苏轼虽然语焉不详、点到即止,王棣却大致想得出此间奥要,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无非是朝中大臣明里暗里要和皇帝争权呗。

如果要用一个概念来概括宋代的政体,应该就是“共治”或“共理”了。“共治”(共理)并不是新词,最早见于《尚书》,是舜帝开创的范式:“通贤共治,示不独专”。在宋人的政治言说中,“共治”、“共理”之说也不鲜见,如文彦博对宋神宗说: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又有御史说:“夫士大夫,天子所与共理者也。”作为一种政体的“共治”,涵义很明确,意即天下非君主一家私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国家。

汉唐皇帝所说的“共治”(共理),只是将士大夫当成辅政之工具。到了宋代,当士大夫向君主提出“共治”的诉求时,已经当仁不让地将自己当成治理天下的主体,而不是辅政的帝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