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局势的精准把控和实地考察的结论,方正化坚信后金大概率是从小境门潜入关内。
正因如此,他认定从小境门通往大宁卫的这条道路,必须提升到第二主战区的高度加以重视。
这条道路一旦被忽视,就极有可能成为后金再次突袭的绿色通道,届时大明又将陷入被动挨打的艰难境地。
于是,方正化迅速着手调配兵力、布置防御,决心在这条关键路径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让后金铁骑望而却步。
方正化在仔细勘查地形的过程中,目光锁定了一处极具战略价值的要地。
此地地势险要,两侧山峦高耸,中间仅有一条相对狭窄的通道,仿若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特意开辟出的咽喉之地。
他站在高处,俯瞰着这片区域,心中暗自思忖:若能在此处部署成排的火炮,凭借着火炮强大的火力压制,绝对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让任何来犯之敌都铩羽而归。
只可惜,当下大明的军备状况还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手头并没有这种理想中的火炮(不过后来,此处还是安置了三座组炮,大大增强了防御力量)。
实际上,经过后续的情报搜集与分析,方正化越发确定此地的重要性。
这里的确是通向承德的一条隐秘路径,回顾历史,后金第四次气势汹汹的南狩行动,正是沿着这条路悄然潜入的。
只不过当时,他们并未踏入沙子甸这片区域,而是巧妙地沿着潮河向东南方向迂回前行,然后转入滦河沿岸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抵达潘家口,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再看沙子甸与大宁卫连通的另一条白河,这条河流沿岸的地形条件极为特殊,河岸边要么是泥泞不堪的沼泽地,要么是崎岖陡峭的山坡。
对于擅长纵横驰骋的骑兵而言,实在是举步维艰,根本不适合大规模行军。
相较而言,走潮河线虽然曾经具备诸多优势,能够顺利接应古北道与卢龙道的骑兵,实现多路人马协同作战,构建起强大的军事联动。
但如今,时过境迁,由于古北道与卢龙道已然被彻底堰塞,变成了一堆堆难以逾越的土石障碍。
走潮河线的这一战略优势也随之丧失殆尽,再想借此路线达成战略目的已然失去先机。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供双方选择的,便只剩下沙子甸这一关键通道了。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它的地位都愈发凸显,成为了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节点。
方正化心中对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他深知张北那边地势开阔,从地理条件上看更适合大部队行军作战。
所以后金若真打算攻打张家口堡,按常理来说基本不会选择走小境门这条相对狭窄的路线。
然而,他也明白,军事防御容不得一丝马虎,哪怕是极小的可能性都不能忽视。
毕竟小境门这里有岔路通向独石口隘,而后金骑兵神出鬼没,万一他们另辟蹊径从此处突袭,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方正化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人员严重不足。
要想在如此广阔的区域构建起坚固的防御体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现实却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但即便如此,他也绝不打算放弃小境门这个关键的防御点。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下令将自己看中的那处地势险要的峡谷,用一根根粗壮的木桩构建起来。
士兵们齐心协力,将木桩深深地打入地下,排列得整整齐齐,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同时,在峡谷的地面上,他们小心翼翼地埋下了大量地雷,每一颗地雷都连接着一根细细的拉线,这些拉线被巧妙地放置在木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