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忠率领着一千精兵,本应随游击军一同前往松潘,可他却被安排了一个让他颇为郁闷的任务——
前往成都府城。
每每想起此事,他心中便涌起一股无名之火。
游击部队先是沿着成都府城的外围各县绕了一圈,犹如困兽在栅栏边徘徊,却始终找不到入城的时机。
随后,他们跟着张可望的军队来到了郫县。
在这里,所有人都眼睁睁地看着张可望带着主力部队朝着北方大步离去;
他们却依旧按兵不动,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此时,那些太监们凑了过来,开始给刘德忠做思想工作。
其中一个太监满脸堆笑,说道:
“刘将军呐,这成都城可不是那么好进的,城太大,我们一时半会儿还真没办法进去,就是能进去也做不了什么事。
所以啊,就得请刘将军走一趟啦!”
另一个太监也在一旁附和:
“是啊是啊,这事儿其实也不难,就看刘将军您怎么去做啦!
您看啊,现在那志得意满的张献忠,正在召集那些有志于大西军事业的散乱豪杰部队呢;
想让他们加入大西军,一起为大西国的千秋大业努力奋斗。
您去跟他们聊聊,说不定能一拍即合呢!”
张献忠在在襄阳城其实已经立了大西国,成了大西大王,名义上蕃属于大顺皇朝。
但是入了蜀王府就想过把皇帝瘾,于是素有“大西第一谋士”之称的汪兆龄站了出来,力劝张献忠顺应天命,在成都称帝建国。
这汪兆龄本是南直隶桐城的饱学之士,满腹经纶。
当年张献忠率军攻入舒城、庐州时,他见张献忠势不可挡,便毅然决然地投进了西贼怀抱。
自打入了伙,汪兆龄便凭借着过人的智谋,为张献忠出谋划策,很快便深得张献忠的倚重与信任。
此次攻占成都城能如此顺利,汪兆龄功不可没。
他精心谋划了一套缜密的计策:
先挑选身手矫健、胆识过人的先登死士,携带威力巨大的炸药,趁着夜色潜至成都东城门下,挖掘地道安置炸药。
待一切准备就绪,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东城门被炸得轰然坍塌。
然而,成都内的守军并未就此屈服,他们进行了殊死顽强的抵抗。
汪兆龄又派出作为炮灰的部队先行入城,与守军展开激烈厮杀。
这一战,西军付出了三万人的惨痛代价,但最终还是成功占领了成都城。
城破之后,汪兆龄又向张献忠提出了一个狠辣的建议——
不接受明军投降,将城内明军全部枭首,并铸成京观。
此计一出,顿时让城内百姓胆寒心惊。
那些原本还在负隅顽抗的士绅们,被吓得胆颤心惊,纷纷放下武器,跪拜投降西军。
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呈上“万民书”,恳请张献忠建国称帝。
在汪兆龄的一番运作之下,称帝之事似乎已是水到渠成。
张献忠坐在成都的王府之中,望着手中那一封封饱含着众人期待的“万民书”,心中的野心也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他深知,称帝建国,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更是迈向权力巅峰的关键一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汪兆龄的谋划与辅佐。
汪兆龄足智多谋,一番思索后,又向张献忠献上一计——
征集天下豪杰,共创大西辉煌霸业。
所以太监团队认为,左右打仗不需要刘德忠,可是放着这么一位聪明人不用,属实浪费。
所以请刘将军入城做豪杰,况且麾下还有一千精兵,十分符合豪杰人设。
于是,太监们聚在一起商议后,决定请刘德忠带着这一千人投奔大西军。
当刘德忠听闻这个安排时,顿时火冒三丈,拍案而起,大声吼道:
“俺怎么可能去做贼寇?
不去,不去,就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