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之死老朱暴怒
天幕的光晕流转,驱散了奉天殿内因朱元璋“护犊子”宣言而残留的些许轻松。</p>
那冰冷的、带着某种特殊腔调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p>
公元1521年,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南巡途中,于清江浦垂钓。龙舟倾覆,帝落水。</p>
画面随之切换:</p>
浩渺江面,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混乱中剧烈摇晃,身着明黄便服的朱厚照身影在船舷一闪,伴随着近侍惊恐的尖叫,噗通一声坠入浑浊的江水!</p>
岸上随行官员、侍卫乱作一团,呼喊声、落水声、船体碰撞声交织成一片。</p>
“啊!”马皇后失声轻呼,手帕掩住了口。朱元璋眉头骤然锁紧,身体微微前倾。</p>
朱棣、朱标的心也瞬间提了起来。</p>
徐达、冯胜等老将更是下意识握紧了拳头,仿佛能感受到江水的刺骨寒意。</p>
天幕画面一转,已是銮驾回京。</p>
场景压抑而匆忙。躺在巨大龙辇中的朱厚照,脸色是一种不正常的潮红,裹着厚厚的锦被,却仍在瑟瑟发抖,嘴唇干裂,眼神时而涣散时而透出焦躁。</p>
画面掠过匆匆进出寝宫的太医身影,一个个眉头紧锁,神色凝重。</p>
那旁白的声音带着一种刻意的、引人探究的疑惑:</p>
落水受惊受寒,本非致命。然帝回京后,病情急转直下,竟至沉疴不起。太医束手,或言‘热症内侵’,或言‘元气大伤’,所开方剂,多以金石燥热之药为主……</p>
画面特写:一只枯瘦的手(象征太医)将一包研磨好的、闪烁着可疑金属光泽的药粉(朱砂、铅霜之类),倒入沸腾的药罐。药汁翻滚,颜色诡异。</p>
“热症?内侵?”朱元璋猛地从鼻子里哼出一声,带着浓重的质疑。</p>
他戎马一生,什么伤没见过?落个水,能要了壮年皇帝的命?</p>
还是在他刚刚展示过“威武大将军”的勇武之后?</p>
老朱浑浊的眼中,疑云如同实质般翻滚。</p>
朱棣的脸色也阴沉下来,紧盯着天幕中那碗翻滚的诡异药汁,仿佛要从中看出端倪。</p>
蓝玉抱着胳膊,嘴角挂着毫不掩饰的冷笑,低声道:“呵,落水没死成,回京倒‘病’死了?这病……来得可真是时候!”</p>
天幕的节奏陡然加快,带着一种残酷的必然:</p>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崩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庙号武宗。</p>
“崩”字一出,如同丧钟敲响!奉天殿内一片死寂。</p>
尽管早有预感,但当这残酷的事实被天幕冰冷宣告,尤其是想到天幕不久前还展示过那个活蹦乱跳、给自己封官的年轻皇帝,巨大的反差还是让所有人心中一沉。</p>
马皇后眼中闪过一丝痛惜,轻轻叹息。</p>
朱棣闭上眼,腮帮子绷紧。</p>
朱元璋放在龙椅上的手,猛地攥成了拳头,骨节发白。</p>
然而,天幕的“探究”并未结束。画面迅速切换,呈现出正德死后截然不同的景象:</p>
武宗驾崩,身后之名狼藉。史载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p>
一幅幅经过后世文人“艺术加工”的画面闪过:朱厚照在豹房与伶人狎昵(模糊处理)、在民间强抢民女(演绎)、在朝堂上殴打大臣(夸张)……与之前那个英气勃勃、敢于出关的“朱寿”形象判若两人。</p>
旁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p>
探究其身后污名之根源,其一:文臣集团深恶其不受控,视其为破坏‘祖制’、挑战文官权威之祸首,亟需将其钉于昏君之柱,警示后世帝王。</p>
画面特写:</p>
一群身着绯袍、道貌岸然的文官围坐,对着写满朱厚照“罪状”的史稿指指点点,脸上带着深恶痛绝和一种“拨乱反正”的使命感。</p>
其中一人,赫然是曾在天幕中激烈反对朱厚照南巡、后被“梃杖”过的老臣形象。</p>
其二:武宗无子。继承大统者,乃其堂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嘉靖帝)。</p>
画面切换:</p>
一个面容沉静、眼神却带着几分疏离和算计的少年(朱厚熜)在湖北安陆的王府中被宣读遗诏,脸上并无多少悲戚,反而隐隐透着一丝压抑的兴奋。</p>
随即画面又转回北京,新帝登基大典,文官们山呼万岁,神情中充满了对新朝、对一位“正常”皇帝(至少他们期望如此)的期待。</p>
“无子……堂弟继位……”</p>
蓝玉的声音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冷酷和嘲讽,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刺耳,</p>
“嘿!这就难怪了!没亲儿子的皇帝,死了连条野狗都不如!脏水想怎么泼就怎么泼!新皇帝不是他亲生的,巴不得把这前任的名声搞臭,好显得自己才是天命所归!那些文官老爷们,更是逮着机会使劲踩,生怕再来个不听话的‘大将军’!”</p>
他这话,如同冰冷的匕首,剖开了权力更迭下最赤裸裸的残酷逻辑。</p>
冯胜、耿炳文等勋贵脸色铁青,虽然不喜文官,但蓝玉这番直指新帝和文官集团联手“抹黑”先帝的言论,还是让他们感到了彻骨的寒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