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大礼议之争开始(1 / 2)

大礼议之争开始

天幕流转,正德十六年的肃杀春风似乎透过天幕吹进了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p>

画面定格在紫禁城庄严的奉天殿,一个身着明黄龙袍、面容犹带几分青涩稚气的少年,端坐在宽大的龙椅之上。</p>

他身躯微微前倾,虽竭力维持着帝王的威仪,但那紧抿的嘴唇和过于明亮的眼眸,仍泄露了深藏的紧张与决绝——</p>

正是刚刚继位仅七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p>

天幕的旁白如同冰冷的溪流,缓缓淌过洪武君臣的心头:</p>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新帝登基甫七日,即命礼臣议定兴献王主祀及封号。风暴,由此而始。”</p>

画面切换,文华殿内。以须发花白、面容肃穆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礼部尚书毛澄及数十位身着绯袍、青袍的朝中重臣肃立。</p>

杨廷和手持笏板,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率先开火:</p>

“陛下承武宗之统,当继孝宗之嗣。依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当尊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献大王’,尊蒋妃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生身父母,陛下当自称‘侄皇帝’。”</p>

此言一出,天幕特意给了龙椅上的朱厚熜一个特写。</p>

少年天子的脸色瞬间煞白,扶着龙椅扶手的手指因用力而关节发白,眼中燃起两簇被深深羞辱和激怒的火焰!</p>

他猛地看向杨廷和,那眼神锐利如刀,哪里还有半分少年的懵懂?</p>

毛澄紧随其后,声音铿锵,掷地有声:</p>

“臣等议定,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承嗣兴献王,主奉祭祀!此乃宗法大统,万世不易之理!”</p>

他环视群臣,语带威胁,“朝野上下,凡有异议者,即为奸邪,当斩!”</p>

“当斩”二字,如同惊雷,炸响在奉天殿!</p>

“混账!”</p>

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须发戟张,龙睛怒视天幕中的杨廷和与毛澄,</p>

“好大的狗胆!竟敢逼着皇帝不认亲爹?还自称‘侄皇帝’?放他娘的狗臭屁!”</p>

老朱气得胸膛起伏,仿佛被逼着改爹的是他自己。</p>

他出身草莽,对血脉亲情的看重远胜于那些弯弯绕绕的礼法,杨廷和此举,简直是刨他老朱家的祖坟!</p>

朱棣脸色阴沉,看着天幕中那个被逼到角落的少年身影,感同身受地想起了自己“靖难”前被建文朝臣逼迫的憋屈。</p>

蓝玉抱着胳膊,嗤笑一声:“嘿,这帮酸丁,管天管地,还管皇帝叫谁爹?手伸得够长!”</p>

耿炳文则皱眉低语:“这杨廷和……权柄熏天啊,竟敢说‘当斩’?”</p>

天幕的色调转为冷静的蓝光,旁白如同一位抽丝剥茧的智者,开始剖析这场风暴的核心人物——杨廷和:</p>

“走近首辅杨廷和的五重心迹——</p>

嗣统之基:朱厚熜以藩王小宗入继大统,非真正‘兄终弟及’。杨廷和等坚信,唯有入嗣孝宗(大宗),其帝位方具法理正统,否则根基动摇,有‘非法’之嫌。</p>

古制铁律:纵观青史,小宗入继帝位必先入嗣大宗,此乃千年宗法铁则,不容逾越。</p>

士林共识:‘继嗣即继统’观念深植士大夫骨髓,非杨廷和一人之力可逆。此议,实乃整个文官集团意志体现。</p>

拨乱之功:武宗暴卒,杨廷和得太后支持,雷厉风行铲除江彬等佞幸,清理弊政,自恃有定鼎拥立之功,不免志得意满,失却冷静。</p>

前车之鉴:正德一朝,武宗对内阁‘非暴力不合作’,君臣关系崩坏至极。杨廷和深怀余悸,希冀凭拥立新君之功,对此少年天子有所约束,避免重蹈覆辙。”</p>

画面配合着旁白,闪过杨廷和于孝宗朝受重用的场景,武宗荒嬉不理朝政的画面,以及杨廷和在武宗死后雷厉风行肃清朝纲的片段。</p>

洪武君臣看着,神色各异。朱元璋眼神锐利,他看到了一个权臣的“理直气壮”和深谋远虑。</p>

天幕继续:</p>

“少年天子朱厚熜的挣扎:优抚、贿赂与封还诏书。”</p>

画面显示:</p>

年轻的嘉靖帝召见杨廷和,语气温和,试图以情动之;</p>

私下厚赠毛澄黄金,希冀其改变立场。</p>

然而,杨廷和岿然不动,面色如铁;</p>

毛澄虽惶恐收下黄金,却依旧坚持原议,仅作微调(提出待皇帝生子后,以次子承继兴王宗祀)。</p>

朱厚熜数次下诏,欲尊崇生父,诏书皆被杨廷和等内阁大臣原封不动地“封还”(拒绝执行)。</p>

“封还诏书?!”太子朱标倒吸一口凉气,难以置信。</p>

朱元璋的脸色更是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敲击出危险的节奏。</p>

内阁封还皇帝诏书?</p>

这权力……已然凌驾于皇权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