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心学圣人王阳明(2 / 2)

“与孔孟并称?!”</p>

“儒家最后一位圣人?!”</p>

轰!天幕这几句介绍,如同在洪武十三年奉天殿的文官堆里扔下了一颗炸雷!</p>

刚才还因为嘉靖朝文臣被压制而有些压抑的气氛,瞬间被点燃了!</p>

刘三吾这些当世大儒,眼睛瞬间瞪得溜圆,胡子都激动得直抖。</p>

圣人!这可是文人的终极追求!比当宰相、封侯拜将还要崇高无数倍的存在!</p>

孔孟之后,竟然又出了一位圣人?还是在大明朝?!</p>

“王阳明……心学……”礼部尚书喃喃自语,眼神狂热,“难怪!难怪正德、嘉靖两朝,文臣风骨如此之硬!敢与皇权争锋!原来是有圣人学说作为精神支柱!”</p>

他猛地转向同僚,“这心学……究竟是何等惊世之学?竟能造就圣人之境,更能赋予文人如此胆魄?!”</p>

一时间,所有洪武文官的注意力,都被“王阳明”和“心学”这两个词牢牢抓住了。</p>

什么大礼议,什么皇帝文臣斗法,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p>

对于文人而言,“圣人”的光环,远比龙椅上的帝王更值得探究和仰望!</p>

整个奉天殿,陷入了关于“心学圣人”的巨大震撼和无限遐想之中。</p>

连龙椅上的朱元璋,看着底下文官们那副如痴如醉、恨不得立刻拜读圣人著作的模样,脸色也变得极其古怪,心里不知在盘算什么。</p>

天幕的光辉渐渐收敛,奉天殿内却陷入了另一种奇特的寂静。</p>

洪武勋贵们面面相觑,武将们大多还沉浸在“乡兵平十万叛军”的震撼里,觉得这王阳明打仗肯定有两把刷子。但文官集团那边,气氛就完全不同了。</p>

“圣人啊……与孔孟同列!”刘三吾声音发颤,老泪纵横,朝着天幕消失的方向深深一揖,“苍天有眼,道统不绝!我大明竟出此等圣贤!”</p>

他这一带头,殿内大半文官,无论官职大小,都下意识地躬身行礼,脸上充满了敬畏与向往。</p>

对他们而言,王阳明的“圣人”称号,其份量远超任何一位帝王。</p>

太子朱标也深受震动,他轻声对朱元璋道:“父皇,这位阳明先生,文武全才,立德立言立功皆至极致,竟能得后世‘圣人’之誉,实乃我华夏之幸,儒学之幸!不知其心学精义为何?若能为我大明所用……”</p>

他眼中闪烁着求知和治世的光芒。</p>

朱元璋没立刻答话,他手指敲着龙椅扶手,眼神锐利如鹰。</p>

他不在乎什么圣人,他在乎的是天幕透露的信息:“心学赋予文臣胆魄”?</p>

这更让他警惕!胆魄?敢跟皇帝叫板的胆魄?</p>

这“心学”听着就不像是什么安分守己的学问!</p>

老朱心里的小本本又记上了一笔:后世这“心学”,得查!得防!</p>

而站在勋贵队列前方的燕王朱棣,此刻心情更是复杂得难以言喻。</p>

他看着文官们对那“圣人”王阳明的狂热崇拜,再想想之前天幕里那些嘉靖朝文官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硬骨头模样……</p>

一股寒意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涌上心头。</p>

这些文臣,有了“心学”撑腰,连皇帝都敢硬顶?那未来他……</p>

朱棣下意识地想到了那个被文官围攻的嘉靖,那可是他朱棣的后代!</p>

要是对上这帮被“圣人”武装起来的文官,岂不是更麻烦?</p>

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第一次对一种尚未接触的学问产生了强烈的忌惮。</p>

“好了!”朱元璋低沉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思,</p>

他冰冷的目光扫过群臣,尤其在那些还沉浸在“圣人”光辉里的文官脸上停留片刻,“咱洪武朝的规矩,才是铁打的规矩!什么心学理学,都大不过咱的《大诰》!都拎清楚自己的脑袋长在谁脖子上!”</p>

群臣心头一凛,齐声应诺:“臣等遵旨!”但王阳明“圣人”之名和那神秘的“心学”,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已在洪武十三年的大明朝堂上,悄然扩散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