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前面两章“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讲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就像朝露一样容易消逝。人的一生在宇宙时空中,只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瞬间。唯有太阳和月亮的光辉,却始终明亮照耀着世间万物;唯有北斗、星辰的运转,却一直保持自然运转,亘古不变。
那人们该怎样才能在自己生命中那短短的一瞬间,做到做到像日月星辰那样不朽不灭呢?今天要“指薪修祜,永绥吉劭”便给我们解出了最好的答案。
“指”,形声字,定形于篆文时期。其字形自古至今基本上变化不是很大,左边是 “手” 旁,表示与手有关;右边是 “旨”,既表声也有一定表意作用, 有意义、意图的含义,暗示手指可以表达意图、指向目标等;综合下来,其本意为指示用的手指。《説文解字》:“指,手指也。从手,旨声。”由手指的动作引申出指向、指示的意思,用手指来指明方向、目标或事物。王安石《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易经·系辞上》:“辞也者,各指其所也。”进一步引申为指责、斥责,即通过言语等方式指出对方的错误或问题,像用手指一样明确地指出。《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从其中“旨” 的表意成分,也引申出意旨、意图的意思,指内心的想法和目的。《管子·侈靡》:“承从天之指。”注:“指,意也。”因此进一步引申出指定的意思。杜德舆《奉使宜春渡新淦江》:“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
这里的“指”代指的“脂”。“脂”,“脂” 字最早见于金文,左边是 “肉”(月)旁,表示与身体、肉类等有关,右边是 “旨”,既表声也有一定表意作用,在古代也有美味的意思(我们吃肉的时候,如果只有瘦肉会感觉不好吃,最好吃的肉是肥瘦相间的肉);所以, “脂” 与有滋味、有油性的物质相关,其本义是动植物所含的油脂。
《说文解字》:“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从肉,旨声。”《周礼·考工记·梓人》:“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郑玄注:“脂,牛羊属。膏,豕属。”其实,总体来说脂与膏无别,可泛指油脂、油膏。《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者脂。”是无角者亦可称脂。《玉篇》:“脂,脂膏也。”《国语·越语》:“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韦昭注:“脂,膏也。”在这里对“脂”和“膏”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在其本意的基础上,作为动词是用油膏涂抹的意思。《诗经·小雅》:“尔之亟行,遑脂尔车。”
“薪”,形声字,最早见于篆文,";新";是";薪";的本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表示用刀斧砍伐木柴。《说文解字》:“新,取木也。”其本义为打柴的意思,是动词。而“薪”从 “艹”(艹)从 “新”,“新” 在表音的同时也表意,“新” 在造字时本身就有砍伐树木的意思;加上 “艹” 头,表示与草木相关;合起来表示砍伐来的草木,即柴草。《说文》:“薪,荛(柴草)也。”但是薪在古文中不简单地指柴草。《礼记·月令》:“收秩薪柴。”注:“大者可析谓之薪。”说的是大到需要劈开、砍开的叫做薪。《周礼·委人》:“薪蒸材木。”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这里说的是粗的木材叫做薪,细的木材叫做蒸。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我们的工资为什么称为薪水呢?这便与古代的俸禄相关了。在古代,最初不是金本位(就是以黄金、铜钱之类的结算工资),而是粮本位(就是很多东西都是粮食作为结算依据),所以我们经常听说某个官员“秩比千石(dàn)”,这个“千石”值得便是一千石粮食为俸禄,不是一千石其他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高度依赖自然资源。“薪” 即柴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资,用于生火做饭、取暖等,是维持生存的必需品,获取和储备柴草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其在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使其具备了成为价值衡量和财富象征的潜在属性。故此,才有了“薪俸”之说。
“指薪”,其实是“脂薪”,什么意思呢?这还得从庄子说起。“指薪”出自《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其意思是:油脂作为柴草燃烧会有烧完的时候,但火种却可以一直传递下去,是没有穷尽的。我们今天的成语便是“薪火传承”的意思。人的肉身可以消散,但人的思想、人的精神和人的优秀品德却可以像薪火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品质,永远传承,永不熄灭。
“修”,形声字,最早见于金文。金文中的字形写作 “攸” 或在 “攸” 字基础上增加 “彡” 旁写作 “修”;“攸” 字在金文中的结构通常是左边一个 “人”,表示与人相关;右边一个 “攴”,是手的意思。“攴” 表示手持工具进行操作,整体有手持工具对人或事物进行整治、治理的意思;后来增加的 “彡” 旁,可能有装饰、美化等含义,强化了对事物进行细致加工、完善的意义;综合下来,其本义就是修饰的意思,与对事物进行加工使其美好有关。《说文解字》:“修,饰也。从彡,攸声。”《礼记·礼运》:“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由修饰义引申为对事物进行整治、治理,使其达到良好状态。贾谊《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兴建、修筑等相关意义。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后来,人们自身的琢磨也是一种修炼,故此引申出学习、培养修炼的意思。《国语·晋语》:“修武之德。”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文字内容的整理和创作也称之为“修”,所有 又有了撰写、编纂的意思。《北史·序传》:“始末修撰,凡十六载。”有了错误要改正,所以又有了修改,改正的意思。《世说新语·自新》:“欲自修改。”作为形容词,修还有修长,高、美好的意思。
“修”还有一个异体字“修”,两字在古代会混用,但字义还是有所区别的。“修”,下部为“月”,表示和肉有关,本义为干肉的意思。《说文解字》:“修,脯也。从肉攸声。”《说文解字注》:“(修)脯也。膳夫大郑注曰。修、脯也。按此统言之。析言之则薄析曰脯。捶而施姜桂曰段修。後郑注内饔云修、锻脯也是也。曲礼疏云:脯训始,始作卽成也。修训治,治之乃成。修治之谓捶而施姜桂。经传多假修为修治字。从肉。攸声。”
“祜”,形声字,始见于金文。金文里 “祜” 字开始出现,写作 “祜”,其结构通常是左边一个 “示” 旁,右边一个 “古”;“示” 旁在古代汉字中多与祭祀、神灵、福祸等意义相关,与神灵降福等概念有关;“古” 在这里表音的同时也表意,有古老、久远的含义,暗示福泽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综合下来,其本义是福泽的意思。《说文解字》:“祜,上讳。汉安帝名也。从示,古声。” 段玉裁注:“祜者,上所覆下,如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里因为避汉安帝的讳没有做解释。什么叫避讳呢?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指的是在言语或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长或所尊者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要用其他方法加以回避,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所以,我们在与长辈或尊者交往中,不能直接称呼长者的名字,这和西方文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由上天的福佑这一基本意义,“祜” 引申为泛指一切带来好运、吉祥、幸福的事物或状态。比如在一些古代文献中,“祜”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是受了祖先的 “祜”,这里的 “祜” 就不仅仅是上天的直接赐福,还包括了因祖先的庇荫等因素所带来的各种福运,如家族人丁兴旺、仕途顺利、生活富足等都可以视为 “祜” 的体现。在文化寓意方面,“祜” 也常被用来象征那些具有吉祥、美好寓意的事物。在古代的一些吉祥图案、祝福语中,“祜” 字常被使用,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