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握紧手中兵器,眼神坚定,暗暗发誓定要护好这位真性情的主子,任由那都察院众人与施邦曜等人吵得激烈,他们只专注于守卫。
都察院众人言辞如刀,句句带刺,直指施邦曜等人的言辞漏洞,出招毫不留情。
施邦曜等人也毫不退缩,双目圆睁,据理力争,回敬以犀利言辞。
双方你来我往,激烈交锋,一句句激烈言辞似利箭般射出,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火药味,场面愈发紧张,众人皆沉浸在这场激烈的争辩之中,谁也不肯先示弱。
朱有建惬意地靠在椅背上,眼中满是兴奋的光芒。
回想起前世在大学时,每次看到辩论会就激动不已,虽自己无法在场上大展身手舌战群雄,却对这种唇枪舌剑的场面如痴如醉。
此刻,他看着场中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心中暗自叫好,觉得这可比街头杂耍精彩多了。
想到之前用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把汤若望绕得云里雾里,他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
那时汤若望被他说得晕头转向,脸上的茫然和不知所措,至今还历历在目。
看着眼前激烈的场景,他不禁遐想,要是汤若望此刻也在,以他的辩才,不知会给这场争斗添上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辩论的魅力,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啊。
都察院二十五位御史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礼部工部十数官员言辞锋利如出鞘寒刃,原以为稳操胜券。
孰料施邦曜身后支持者众多,虽众人单论辩才难敌顶尖,却以排山倒海之势轮番上阵,话语如汹涌潮水,渐渐冲垮对方防线。
最令人头疼的当属阳明学派众人,他们熟稔人心诡谲,出招专击软肋——昔日王阳明仅凭言语便能令宁王叛军军心涣散。
如今这些门人将心学精髓化作辩论利器,每句话都似淬毒箭矢,精准命中对手要害,直搅得满场风云变色。
御史们起初涨红着脸,据理力争,可面对施邦曜等人的攻势,渐渐招架不住,哑口无言。
额角的青筋暴起,心中的怒火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
终于,有人再也忍不住,面色涨紫,口中骂声连连,全然没了文人的儒雅风范。
眼见着在这场唇枪舌剑中讨不到半点便宜,御史们相互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仿佛达成了某种共识,他们齐刷刷地转过身,挺直了腰板,目光坚定地朝着朱有建走去,站定后,神情肃穆。
他们心里清楚,既然在言辞上无法胜过对方,那就只能使出文官集团的杀手锏。
只是谁也不知道,这一次又会在这朝堂之上掀起怎样的波澜,更大的危机似乎已如乌云般笼罩在这宫殿之上。
此刻,御史们祭出这些手段,朱有建也不由得皱紧眉头。
御史们引经据典,将他置于道德和历史的审判席上,那以死相逼的架势,仿佛在告诉他,若不做出妥协,后果不堪设想。
请辞之招,更是如同一把利刃,悬在朝堂之上,稍有不慎,便会让局势失控。
朱有建心中暗自思忖,这些文官们的手段,着实厉害,自己若是应对不当,只怕会陷入两难境地。
他看着眼前这些御史们,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却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应对这场危机。
在这紧张的气氛中,施邦曜也不由得为朱有建捏了一把汗。
他深知这些御史们的手段,也明白朱有建此刻的处境。
他望着朱有建,心中暗自祈祷,希望皇帝能够妥善应对,化解这场危机。
而那些礼部、工部的官员们,也都紧张地看着眼前的局势,不知这场风波,会如何收场?